許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,將對孩子的指令包裝成問句。例如:「你可以把電視關掉了嗎?」、「你可以去穿鞋子嗎?」「你可以把玩具收好嗎?」
有時候也會在指令後面問孩子「好嗎?」
「不要用吼的好嗎?」
「請小聲一點好嗎?」
「把電視關掉了好嗎?」
雖然表面上是尊重孩子詢問孩子的意見,但實際上卻是期待孩子做出特定的回應。這種溝通方式,往往會引發孩子的反抗心理,讓親子間的互動變得僵硬。
當我們用是非問句去給孩子指令的時候,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是可以討價還價的,讓孩子覺得他是可以說「不要」的,那我們就要有心理準備,這樣問,孩子可能因為不願意配合而直接拒絕,導致親子衝突。
但如果孩子回答: 「我不要~~」或是 「不好~」
父母可能就會有情緒,生氣的回 「不可以不要!現在就給我去做!」就開始覺得孩子不聽話,開始權利的鬥爭。
如何改進?直接、明確的指令更有效
- 簡潔有力: 將指令表達得清楚明白,避免過多的修飾詞。例如:「時間到了,請把玩具收起來。」、「現在要穿鞋子出門了。」「再過5分鐘要出門了~請你去穿鞋子。」
- 溫和堅定: 用溫和的語氣,但態度要堅定,讓孩子明白這是要求而非商量。
- 提供選擇: 在某些情況下,可以給孩子有限的選擇,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。例如:「你是想穿藍色的鞋子還是紅色的鞋子?」
但是我們這樣說,孩子就一定聽嗎?就不會說不要了嗎?
當然不是。但只要你堅持溫和又堅定的跟孩子溝通、清楚的劃下界線,這些權利的鬥爭會明顯的減少。
什麼時候適合用開放式問題?
開放式問題有助於引導孩子思考,並促進親子間的溝通。例如:「再十分鐘要睡覺了,你還有什麼事還沒做?」這樣的問題,可以讓孩子主動思考並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將指令轉換為開放式問題,可以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,但前提是需要在合適的時機使用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應該多使用直接、明確的指令,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,適時調整溝通方式
🌟追蹤SHINE Parenting的Instagram 獲得更多育兒資訊
#正向教養 #育兒技巧 #親子關係 #昕陽育兒 #媽媽經 #地方媽媽 #媽媽日常 #親子教養 #教養技巧 #親子溝通 #溝通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