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時間到了,要回家了!」孩子卻賴在地上不肯走,這時,許多家長會脫口而出:「那你就自己留下來吧!」、「我走了,你自己回家!」。雖然這種方法常常能奏效,但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卻有著潛在的傷害。
威脅的後果:
當我們威脅孩子時,我們實際上是在利用孩子的恐懼來控制他們。這種方式雖然能快速達到目的,卻會帶來以下負面影響:
- 破壞親子關係: 孩子會感到被父母背叛,對父母的信任感降低。
- 增加孩子的焦慮: 孩子會擔心被父母拋棄,產生分離焦慮。
- 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: 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加任性、固執,甚至出現行為問題。
- 傳遞錯誤的價值觀: 孩子可能會認為,只要夠堅持,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。
更好的方式:
- 提前告知: 在出門前或活動開始前,就和孩子約定好結束的時間。
- 給予選擇權: 讓孩子參與決策,例如:「我們玩到五點鐘,然後回家吃晚餐,好不好?」
- 倒數計時: 在時間快到的時候,提醒孩子還有幾分鐘就要離開。
- 提供誘因: 用孩子喜歡的事情來吸引他們,例如「回家後我們一起做餅乾」。
- 保持冷靜: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,家長要保持冷靜,避免與孩子爭吵。
- 抱抱孩子: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,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。
心理學角度分析
當孩子哭鬧時,他們的杏仁核(負責情緒反應)會被激活,而前額葉(負責理性思考)則處於相對抑制的狀態。因此,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。作為父母,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:
- 同理孩子的情緒: 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,例如:「我知道你玩得很開心,不想離開。」
- 提供支持: 讓孩子知道你一直都在他身邊,會陪伴他度過這段困難的時刻。
- 引導孩子表達: 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,例如:「你可以告訴我,你為什麼不想回家?」
Q:如果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辦?
A:可以先暫時離開現場,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回來溝通。
Q:如何讓孩子建立時間觀念?
A:可以利用視覺輔助工具,例如沙漏、時鐘等,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的概念。
Q:我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我的威脅,現在不威脅就不聽話,怎麼辦?
A: 這表示孩子已經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得到關注。現在改變方式,孩子可能會出現反抗行為。你可以先從小事開始,慢慢建立新的溝通模式。例如,從今天開始,試著用更溫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,並堅持下去。
孩子哭鬧是正常的,我們應該用溫柔、堅定的態度去面對。通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,培養孩子的同理心,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