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逼孩子做這3件事!正向教養:尊重孩子的發展與自主權

有些在大人眼中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,對孩子來說,卻可能造成壓力與不理解。許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,逼迫孩子去做這些事,反而適得其反,影響了親子關係和孩子的發展。今天就來探討這三個大人常要求孩子做的行為為什麼不合適,並提供更正向的教養方式。

1. 不要逼孩子分享 – 尊重孩子的發展階段

四歲前的孩子處於「自我中心」階段,這是正常的發展現象。他們還不太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,分享對他們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。如果強迫孩子分享,反而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,甚至對「分享」這件事產生負面印象。

  • 逼迫孩子分享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所有物不受到尊重,也可能讓他們認為分享是為了討好大人,而不是出於真心。

🌟提供機會,但不強迫: 創造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機會,例如一起玩玩具、一起吃點心,但不要強迫他們一定要分享。

🌟示範分享的行為: 父母可以以身作則,在日常生活中示範分享的行為,例如分享食物、分享時間等。

🌟引導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: 當孩子願意分享時,給予肯定和鼓勵,並引導他們理解分享能帶來的快樂。

如果東西是孩子的,孩子不願意分享,那就尊重孩子的意願,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權力拒絕的,也能讓孩子學習尊重別人的所有物。孩子可能只是當下沒準備好,需要一點時間準備。那如果東西是公共的,可以引導孩子輪流使用,讓孩子學習等待和尊重他人。

2. 不要逼孩子道歉 – 重視道歉的真心誠意

「強迫的道歉不如不道歉。」“No apology is better than a FORCED apology.”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,只是被逼著說「對不起」,這樣的道歉毫無意義,甚至可能讓孩子對道歉產生反感。

  • 逼迫孩子道歉會讓他們覺得道歉只是一種形式,而非真心悔過。這不僅無法幫助他們學習負責,還可能讓他們以為有說對不起就好,敷衍了事。

🌟先同理孩子的感受: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,並同理他們的感受。

🌟引導孩子理解錯誤: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,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彌補。

🌟示範道歉的行為: 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傷害到他人,父母可以先代替孩子道歉,並向孩子解釋道歉的原因和方式。

🌟鼓勵孩子真心道歉: 當孩子真正理解錯誤時,再鼓勵他們向對方道歉,並表達自己的歉意。

3. 不要逼孩子給長輩抱抱 – 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

從小教導孩子「身體是自己的,有權利說不」,是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。孩子有權利決定是否要與他人有肢體接觸,即使對方是長輩。

  • 逼迫孩子與不熟悉或不喜歡的人擁抱,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和不安,以後可能不敢、或覺得不能拒絕長輩的要求,從而壓抑自己,造成心理陰影。

🌟尊重孩子的意願: 尊重孩子表達「不」的權利,並向長輩解釋孩子的意願。

🌟提供其他表達方式: 可以引導孩子用其他方式表達問候,例如揮手、微笑、口頭打招呼等。

🌟從小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: 透過繪本、故事等方式,向孩子傳達「身體是自己的,自己有權利決定是否要與他人有肢體接觸」的觀念。

育兒的路上充滿挑戰和學習,沒有完美的父母,只有不斷學習的父母。記住,不要再逼孩子做這三件事,讓我們一起用更溫柔、更堅定的方式,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!

#分享 #道歉 #自主權 #育兒分享 #媽媽經 #媽媽日常 #親子教養 #媽媽人生 #shineparenting #育兒生活 #正向教養 #正念育兒

發佈留言

購物車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