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公共場所突然爆哭,是許多父母的共同困擾。耳邊迴盪著旁人的目光,內心焦急又尷尬,恨不得立刻讓孩子停止哭泣。我以前也常這樣,一句「噓,不要再哭了,大家都在看你!」脫口而出,背後隱藏著的是我自身的不安和對旁人目光的在意。孩子哭鬧,我總感到丟臉又不知所措,試圖以各種方式阻止,卻往往適得其反,因為孩子哭得更厲害了。
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哭鬧是不乖、不聽話的表現,需要立即制止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以及對親子關係的更多了解,可以漸漸明白:孩子哭泣,絕非單純的任性或撒嬌,更多時候,這是他們與我們溝通的方式。我們越是命令孩子「不要哭」,他們越是感受到不被理解,反而會哭得更凶,因為他們需要用更大的聲音,來確保我們聽到他們的需求。
所以,面對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爆哭,首要之務不是制止哭泣本身,而是傾聽、理解孩子的情緒。試著蹲下來,平靜地注視孩子,用溫柔的語氣,嘗試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。
例如,孩子哭鬧著要吃冰淇淋,而我們卻拒絕了,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很想吃冰淇淋,現在不能吃,你一定很難過。」或者,孩子在公園玩得正開心,卻要回家吃飯,可以說:「公園很好玩,你還不想回家,我知道。」 這些話語,讓孩子感受到你聽見了他的聲音,感受到他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,這往往能有效地平復孩子的情緒,讓哭泣的強度降低。
理解之後,接著便是清晰的溝通。我們可以簡單地向孩子解釋拒絕的原因:「冰淇淋吃太多對身體不好」、「晚餐時間到了,阿公阿嬤在等我們一起吃飯」。清晰、簡潔的解釋,讓孩子明白事情的緣由,而不是單純地被否定或壓制。
最後,提供孩子選擇,同時巧妙地轉移注意力,也是很重要的步驟。例如,可以問:「你想喝新鮮果汁還是吃優格?什麼口味?」、「你想搭公車回家還是搭捷運?我們可以看看火車頭有沒有位子?」 給予選擇,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權,也能有效地分散他們的注意力,將情緒導向其他方面。
記住這三個步驟:**同理→溝通→給予選擇**,就像一個溫柔的引導,將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慢慢帶出來。
當然,即使我們盡了最大努力,孩子仍然可能哭鬧不止。這時候,別灰心!深呼吸,讓自己冷靜下來。抱抱孩子,允許他釋放情緒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孩子的哭泣,是情緒的自然宣洩,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空間,讓他們盡情地哭。如果是在餐廳或電影院等公共場合,為了不打擾到他人,可以先將孩子帶到較為安靜的地方,待其情緒平復後再回到原處。
想想看,如果我們渴望得到一樣東西卻被拒絕,或是被要求做不想做的事情,我們也會感到不高興,甚至會發脾氣。孩子也是如此,他們只是以他們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。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情緒,給予他們健康的表達情緒的空間和機會。
總而言之,面對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爆哭,我們需要放下焦慮和尷尬,用同理心、耐心和溫柔去引導孩子。這不僅能有效地安撫孩子的情緒,更能建立更良好、更親密的親子關係。每一次的哭鬧,都是孩子成長的過程,也是我們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和相處的機會。